TOP
0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POD

中央機關

地方政府

三民網路書店 政府出版品 / 中央機關 / 行政院/各部 / 經濟部

4575筆,1/229頁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4年05月第48卷第05期569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5/05/01 裝訂:平裝
根據全球創業觀察(GEM)報告,台灣新創生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台灣在基礎設施、政策支持等指標上名列前茅,展現良好的創業環境。然而,社會大眾對創業的投入與熱情逐年減弱,反映出台灣新創生態正面臨「環境優、動能弱」的矛盾,急需進一步激發新創活力。在動能轉弱的同時,全球AI浪潮為台灣新創帶來新契機。台灣新創展現出高度敏銳與投入,AI應用已成為發展主軸。但要真正突破市場限制,僅憑技術創新並不足,必須結合產業基礎與供應鏈優勢,掌握AI驅動的新國際化機會。創新技術是新創發展的核心價值,然而科研成果的市場導向與國際連結仍顯不足。科研創業環境須進一步深化市場驗證與企業合作,強化商品化能力,促進科研成果有效對接產業需求。從國際化實踐來看,台灣新創具出口導向DNA。但在地資源網絡、法規理解與市場需求適配挑戰仍大,使「從Think Global到真正落地」之間出現明顯落差。新創須及早布局在地化、建立當地夥伴關係,以突破成長瓶頸。在此過程中,國際加速器與企業加速器成為新創跨越障礙、縮短落地時程的關鍵助力。國際加速器協助新創對接海外市場與資本網絡,提升落地成功率;企業加速器則透過供應鏈資源、跨域合作與技術驗證,成為新創快速擴展的重要推手。未來台灣新創需積極運用加速器資源,加強國際鏈結,縮短市場進入時程,推動國際布局,強化全球市場競爭力。總體而言,台灣新創正站在新的轉折點。面對AI時代典範轉移與全球市場競爭加劇,不僅要持續優化創業環境,更須深化市場導向思維,推動技術應用落地,整合公私部門資源,打造具全球連結力的新創雨林生態系。
庫存:10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4年04月第48卷第04期568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5/04/01 裝訂:平裝
近年來全球政經局勢劇變,供應鏈安全與韌性成為各國關注的核心議題。美中科技戰、地緣政治衝突、新冠疫情衝擊,以及極端氣候事件,讓全球企業與政府深刻體認到過度集中於單一市場或供應來源的風險,驅動產業供應鏈由過去重視極小化成本的分工態樣,轉而呈現出高度重視經濟安全與產業韌性的布局思維。為了確保供應鏈穩定,許多國家與企業開始推動「供應鏈去風險化」(de-risking)策略,強調分散生產基地、強化區域合作,甚至建立「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近岸外包」(nearshoring)的供應模式,或針對重要的戰略性產品,開始著手建立國內生產量能。在這波趨勢下,美國、歐盟、日本等國也紛紛調整產業政策,希望吸引台灣企業前往當地投資,提升自身的供應鏈自主性。譬如川普上任後的美國優先政策指導原則,也驅使台灣最重要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宣布要增加在美國投資半導體高階製程的計畫。面對當前全球供應鏈格局不斷變動,本期專題規劃透過數據、調查、政策等不同方式,由美國川普總統政策、國際供應鏈去風險等趨勢對我國的影響,以及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與營運總部等發展,來確認台灣當前定位。同時,從我國隱形冠軍的角度切入分析機會與挑戰,並借鏡主要競爭對手韓國政策啟發,研析如何因應最新國際局勢,憑藉自身優勢推動產業發展。台灣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經由貿易活動來參與全球供應鏈,是支撐整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動能來源。台灣產業需要審慎因應挑戰,靈活調整策略,針對產業定位與發展等課題進行全方位的檢視與探討,以確保自身在國際供應鏈的關鍵地位,並在新一輪的全球經濟重組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本期專題藉由深入探討台灣前瞻產業定位,以及未來發展課題,期能對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做出實質貢獻。
庫存:10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經貿透視雙週刊664期:台灣手工具世界一流
滿額折
出版社:外貿協會  出版日:2025/03/19 裝訂:平裝
無論是非電動或電動手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均扮演著重要的輔助角色,從個人用螺絲刀、鉗子和扳手維修家具,到水電師傅用的電鑽、電螺絲刀,都不可或缺。臺灣是全球手工具製造大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聚落,85%產品外銷、國際貿易依存度高。超過7成的業者集中在中彰投地區,加上上游如中鋼、豐興的鋼材, 以及鍛造、熱處理和電鍍等協力廠,讓臺灣能製造出中高階手工具,行銷世界各地,並在全球市占率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第四季臺灣手工具出口較2023年同期成長3.6%、全年出口金額突破千億新臺幣,美國、中國大陸、德國、日本和澳大利亞是前五大出口市場,出口額普遍增長。預計近期歐美的銀行下調存款利率、刺激房地產需求,2025年臺灣手工具產業有望再迎來曙光。國際手工具產業目前是競爭激烈的戰國時代,DIY、修繕、工業及車用等市場需求暢旺,但臺灣面臨中國大陸、越南出口的低階產品前後包夾,必須轉向專業級和工業級市場,專注於中高階產品,積極以「少量多樣」的方式滿足客戶需求,並從OEM轉型升級為ODM,在高階專業級產品上持續優化,以保持競爭力。此外,為了應對客戶對淨零碳排和ESG的需求,業者也開始使用環保包材,推動綠色轉型。本期封面故事,將就臺灣手工具在轉型升級、擴大國際市占過程中,如何透過生產智慧化、研發精準化、節能減碳化,以及未來透過協作機器人作生產幫手等四大層面,深入剖析在瞬息萬變的國際手工具市場,如何開創屬於臺灣的一片新天地。經貿透視雙周刊社長 張曉茜
庫存:2
優惠:新書特惠
定價:150 元, 優惠價:95 142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4年03月第48卷第03期567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5/03/01 裝訂:平裝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減碳不僅攸關環保,亦將影響企業是否持續參與供應鏈的運作及競爭。鑒於各國政府紛紛導入循環經濟、人工智慧及節能技術,以致力實現淨零永續,我國政府亦不落人後,積極推動碳權交易機制,並制定碳費徵收政策,例如:首年針對碳排放量2.5萬公噸以上的企業進行收費,並提供相關獎勵與輔助措施,以鼓勵企業投入綠色轉型。然而,許多中小企業在這波減碳浪潮中仍顯得被動,根據台經院的研究顯示,國內超過九成的中小企業尚未採取ESG行動,這不僅影響企業永續發展,也可能削弱其供應鏈競爭力。許多業者或許認為自身碳排放量相對較低,不會直接受到碳費徵收影響,因此減碳行動並非當務之急。然而,全球供應鏈對碳排放的要求日益嚴格,大型企業已開始將碳排管理納入採購標準。換言之,若中小企業未能符合低碳標準,未來可能被供應鏈淘汰,影響業務合作機會。此外,隨著消費市場對環保與永續議題的重視程度提升,企業品牌形象也與ESG表現息息相關,採取減碳行動不僅能提高市場信任度,還能提升產品附加價值,開拓更多商機。因此,即便中小企業目前尚未納入碳費徵收範圍,也應該提前做好準備,以免在低碳轉型的趨勢中喪失競爭優勢。減碳並非遙不可及,中小企業可參考幾種方式著手進行。首先,可運用台經院ESG自評工具:TEST,檢視自身在環境、社會、治理三方面的現況,發掘未來能夠改善或精進的地方;其次,導入內部碳定價機制,計算碳排放成本,以財務角度評估節能投資效益,例如:改用節能設備、優化運輸方式等;最後,企業可留意自願性碳市場發展動態,透過購買碳信用來抵銷排放量,提升品牌形象並創造市場機會。結合以上策略將有助於企業減少環境影響,在碳有價時代站穩腳步,同時為永續發展貢獻心力。
庫存:10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4年2月第48卷第2期566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5/02/01 裝訂:平裝
依據《2024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台灣中小企業家數突破167.4萬家,彰顯中小企業作為台灣經濟基石的重要性,然而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全球政經變局、市場競爭環境持續變化和客戶日新月異的需求,中小企業為了持續強化競爭優勢,仍需早日邁向重塑、蛻變與再啟程的轉型升級之路,即使具有資源、人才與技能受限的挑戰,台灣中小企業可從策略整合著手,設定品牌價值為軸心目標,鏈結數位、ESG的多元轉型模式,加速帶動新的成長動能。 「中小企業好,台灣經濟才會好!」,2025年政府啟動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計畫等重點政策,攜手中小企業一同面對轉型挑戰。本期專題涵蓋「企業篇」、「產業篇」、「價值篇」與「政策篇」主題內容,旨在探討台灣中小企業如何以品牌為軸心,實現多元轉型建設之解方指引。 (1)企業篇分別研析中小企業在品牌、數位或ESG轉型的做法,就台灣中小企業於加強市場認知、創造差異化優勢等常見挑戰,剖析品牌轉型關鍵架構;檢視品牌發展階段對應的數位科技應用,提供數位賦能與數據管理規劃建議;而ESG實踐不僅與品牌形象重塑有關,透過系統性治理框架更能確保與時俱進的永續舉措;(2)產業篇則從產業以品牌一起前進角度,借鑑日本、瑞士與紐西蘭國際經驗,以及介紹台灣自行車產業、工具機械業與醫材產業推動產業品牌共識歷程,說明中小企業群策群力加速品牌發展可能路徑;(3)價值篇藉由掌握品牌價值關鍵指標,導入品牌強度診斷系統工具,協助中小企業檢視自身品牌增值方向;(4)政策篇則分享中小企業善用政府輔導資源,發展多元轉型的策略建議與案例經驗,提供中小企業轉型參酌。
庫存:10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台電月刊745期(114/01)
滿額折
出版社:台電企劃處圖書室  出版日:2025/01/01 裝訂:平裝
今年的農曆新年來得比較早,在家家戶戶年節團聚的時光,本期希望帶領讀者進一步認識離島默默耕耘的台電工作者,在過年溫馨的氣氛中,感受各地團圓的溫暖。臺灣四面環海,除了本島外,金門、馬祖、澎湖、綠島與蘭嶼等離島地區,擁有獨特的自然環境與文化背景,也包含許多豐富的自然資源與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潛力。這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需要具備專業技術、對地區自然文化有深刻了解的人才。台電致力於將這些特質納入人才選拔與培訓過程。例如,台電在澎湖推動離島綠能計畫,優先錄用熟悉當地氣候的技術人員,協助監測風力發電設施的效能。此外,針對綠島與蘭嶼,則培養擁有再生能源專業技術的在地人才,確保電力系統穩定運行之餘,也增強了在地社區對能源轉型的信任感。台電秉持「用人在地化」的理念,根據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人文風土,將在地人才融入人力資源策略,成功創造出符合地方需求又能兼顧企業發展的模式。「用人在地化」政策不僅降低了人員的適應成本,也提升了同仁的責任感與歸屬感。舉例而言,馬祖招募的本地電力技術員,因對於離島特殊的氣候條件較熟悉,可以快速應對惡劣天氣帶來的突發情況,確保居民用電無虞。與此同時,這種模式也為地方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減少人口外流,幫助地方經濟發展,也確保離島電力穩定。雖然「用人在地化」政策還在推行中,但已有效吸引離島子弟返鄉服務,強化技術傳承與在地扎根。在此政策下,民國111至113年間,離島地區展現了優秀的人才招募成果,新進職員部分,三年間共招考了50位在地人才,涵蓋企管、機械及電機等專業領域;新進僱員則招考進用超過150人,充分展現政策的可行性與成效。這樣的現況,不僅展現了服務離島居民的使命與熱忱、為臺灣能源轉型注入關鍵動能,更展現台電在當地深化人才發展的決心。新的一年,《台電月刊》也迎來了新的改變,新加入的「在地通電」單元將從不同角度闡述電力與在地的關係,介紹電力如何傳輸到臺灣各地;「通電相談室」將與不同領域的筆者合作,藉由他們的觀點探索電力與生活;「影像電解」則從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歷史圖像出發,介紹台電與臺灣發展的歷史故事;「職人電精神」會從不同崗位的台電同仁看見他們身上各自代表的職人精神,透過這些新單元,希望帶給讀者更豐富的電力視野。
庫存:2
定價:77 元, 優惠價:1 77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4年1月第48卷第1期565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5/01/01 裝訂:平裝
無線電頻率是通訊傳播發展的關鍵稀有資源,隨著資通訊科技演進、行動通訊成熟、衛星通訊崛起,無線電頻率更顯不足,如何公平、和諧、有效的使用頻譜資源,是各國主管機關的重要課題。B5G時代的現在,我們已看到如Starlink等低軌衛星通訊快速發展,朝6G時代陸海空三維網路邁進,日常生活通訊也將正式從地面拓展到包括衛星通信、高空平台通訊等非地面網路,通訊技術的頻譜需求將進一步提升。非地面網路的發展,不僅帶給網路基礎設施不足地區或不經濟地區提供寬頻網路服務,亦是提升國家網路韌性一環,已是各國數位基礎建設之重要拼圖。此外,公共安全與救難應變(Public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lief, PPDR)系統為協助緊急救難單位、組織所使用的無線電通信,應用情境包含因事故、自然災害或人為導致的突發狀況等,透過PPDR機制可確保緊急救難單位通信系統完善與順暢,近年可見各國積極透過行動寬頻與相關應用,規劃PPDR相關頻段及網路之建構。因此,本專題先以「低軌衛星通信的未來:衛星固定及衛星行動服務之發展與頻譜規劃」、「高空通訊平台的崛起:HAPS及HIBS之發展與頻譜規劃」、「公共安全與救難應變通訊發展:PPDR模式分析及頻譜規劃」等6G時代下之國際通傳產業重要議題,探討高空平台、低軌衛星、衛星直連手機、公共安全與救難應變通訊等發展趨勢,與相應之頻譜規劃及分配趨勢。此刻已是因應2030年6G發展,擬定未來頻譜規劃的時間點,專題最後透過「邁向6G時代:我國頻譜使用現況與未來釋出規劃」一文帶出6G發展趨勢,綜整分析我國當前頻譜使用狀況,並根據國際重要議題為即將到來的6G時代提出前瞻性的頻譜規劃建議。
庫存:8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3年12月第47卷第12期564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4/12/01 裝訂:平裝
在2024年美國大選後,國際經貿與產業政策的格局將進一步發生變化。本專題聚焦當前全球經濟的轉型與挑戰,尤其是美國政經戰略的調整,以及這些變化對國際貿易、供應鏈、綠色轉型,以及全球勞動規範等方面的深遠影響,這些議題將繼續塑造全球經濟與貿易的未來走向。首先,文章回顧了美國近年來在政經戰略上的延續性與變革,並將美中貿易及科技戰視為關鍵時間點,探討兩國間衝突如何推動全球供應鏈的韌性建設與重組。美中貿易與科技戰是本專題討論的核心之一,這一領域的競爭直接影響全球供應鏈的結構與變遷,如何在變動的國際環境中建構具有韌性的供應鏈,成為各國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隨著美歐供應鏈重組與綠色轉型的推進,全球經濟體在實現永續發展的同時,正試圖平衡生態、經濟以及社會責任。專題文章進一步探討「盡職調查」規範的發展,特別是在歐盟國家主導的國際法規環境中,企業如何應對日益嚴格的規範,保持合規並促進永續發展。此外,隨著國際社會對勞工權益的關注加深,尊重勞動權的企業行為對全球經貿規範的影響日益顯著。特別是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如何促進公平與尊嚴勞動成為各國政策的重要指標。在美國推動的晶片政策方面,《晶片法案》為重要議題之一,不僅影響美國本土的產業發展,也深刻改變了亞太地區的產業格局。透過分析美國、中國、台灣、日本與韓國等國家的晶片發展策略,探討各國如何在此背景下爭取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優勢與合作機會。最後,美國在地理與經濟上的多樣性,使得各州與台灣在經貿合作上的潛力日益顯現。除了傳統領域,美國各州與台灣未來的合作領域包括高科技、製造業、綠色能源等,這些合作不僅體現在台灣與美國各州政府的互動,也將成為兩地企業間創新與發展的重要起點。
庫存:9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3年11月第47卷第11期563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4/11/01 裝訂:平裝
為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2050年淨零排放已成為國際共同目標。隨著再生能源發電成本不斷降低,已推動著能源市場的低碳轉型。然而,對於像電力、鋼鐵、石化、水泥等難以減排的產業而言,僅依賴再生能源無法實現淨零轉型。在此背景下,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皆提出碳捕捉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技術,可作為高碳排產業邁向淨零的重要解決方案。本專題將探討CCS在政策、技術、法規及商業面的發展與趨勢,並結合國際案例,提供國內產業和相關單位參考,以促進CCS技術與產業生態系的發展。專題涵蓋國際CCS的動態政策、樞紐計畫的商業模式、火力電廠導入CCS技術的機會,並分析以碳封存監管框架和社會溝通策略,促進CCS技術的廣泛應用。首先,各國為加速實現淨零排放目標,提出各式CCS政策與補助計畫,藉此鼓勵產業採用CCS技術與形成商業模式。以CCS導入火力電廠為例,若以無碳電力憑證(Carbon-Free Electricity Certificate, CFEC)賦予其無碳電力之環境效益,將可進一步提升其商業可行性與市場吸引力,形成產業生態系,並促進淨零電網發展。在法規與監管層面,許多國家已制定長期碳封存監管框架,確保CCS專案在實施過程皆安全無虞。而社會溝通策略的推動也至關重要,CCS技術在減碳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但如何有效向公眾傳達其益處和安全性,仍是技術推廣中的一大挑戰。透過加強與利害關係者的溝通,提升透明度,才能讓社會更好地接受並支持CCS技術的應用。綜上所述,《台經月刊》將提供多方觀點,解析CCS技術在全球不同領域發展的全貌,從政策制定、技術實踐到商業應用,藉由國際經驗,探索國內高耗能產業應用的可能性。
庫存:8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3年10月第47卷第10期562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4/10/01 裝訂:平裝
寵物在現代社會扮演的角色,已由守家工作轉變陪伴性質,甚至被視為家庭成員,即使在經濟負成長之新冠疫情期間,寵物產業仍維持5%正成長。根據農業部調查顯示,2023年我國家犬貓飼養頭數已達279萬,預估未來將持續攀升,而依台灣經濟研究院推估,我國在少子化趨勢下,國內毛小孩頭數已於2024年超過小孩人數。隨著民眾對於寵物健康漸趨重視,及寵物食品市場需求日益增長,2024年9月5日農業部預告「寵物食品管理法」草案,針對犬貓寵物食品製造、販賣、輸入、輸出立法管理,使我國將成為全球第三個訂立寵物食品專法的國家,期建立更完善的寵物食品安全監管框架,避免因寵物食品安全問題引發的健康風險,同時維護消費者權益,並營造產業良性發展環境。根據已開發國家發展經驗指出,滿足飼主動物福利五大自由需求並兼顧產業正向、永續發展乃為萌寵產業發展之關鍵重點,本專題將由我國寵物飼養現況、產業消費結構趨勢切入,分析我國寵物產業市場需求,並以市場規模占比最高的寵物食品產業,探索國際產業遊戲規則,如政策法規、特定管理重點政策。此外,在寵物擬人化發展下,飼主對寵物醫療服務的要求與期待提高,為台灣動物醫院經營帶來挑戰,本專題由飼養寵物密度及寵物醫院平均量能高於我國的日本、美國等國家,研析寵物醫院管理規範及代表性個案,擬借鏡國際經驗探討寵物醫院經營多元發展模式。在寵物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公私協力」運作對於促進寵物產業優質化發展扮演重要角色,本專題亦從已開發國家經驗,研析產業自主提升動物福祉經營理念之典範案例,並探討日本寵物產業如何通過公私協力模式,引導產業優質化發展,期望共創寵物關聯產業正向與永續發展新願景。
庫存:8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3年07月第47卷第07期559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4/07/01 裝訂:平裝
2019年起疫情肆虐、供應鏈中斷、物流阻塞、全球資源分配大亂,緊接著2022年的烏俄戰爭爆發,地緣政治紛擾甚囂塵上,各國對於包含能源、物資等儲備與跨國依賴問題的重視提升,全球局勢在接續負面發展下撬動起各國程度不一的物價飆升,2021年全球通貨膨脹率已來到4.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更於2022年時估計全球通膨率在2022年上升至8.8%,在2023年則為6.5%,等同於宣告全球近十年來的低通膨時代進入尾聲。全球政府祭出因應舉措預防物價失控,無可避免的自然是各式緊縮性貨幣政策,也因此帶動各國央行決議升息,各地體質較弱的中小企業自然是首當其衝,好不容易在疫情過後存活下來,卻又得馬上面臨物價高漲與資金成本上升的多重困境。根據全美獨立企業聯盟(NFIB)對小企業信心的調查結果(2024/04)顯示,由於通膨壓力上升以及銷售低迷,美國小企業主的信心在2024年3月已跌至2012年12月以來最低點。中小企業幾乎是多數國家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協助中小企業穩定發展也是全球政府的施政目標與重點課題,當下我國也正面臨愈來愈明顯的物價高漲變化,根據我國主計總處2024年1月發布2023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2.5%,2022年則為2.95%,已連兩年超過2%通膨警戒線,國內相關部會以及中小企業主也不得不妥善預備好可能發生的經濟衝擊。本專欄內容挑選了背景不盡相同的美、歐、日、韓等四個區域作為研究主題,分別盤點與探討這些區域的政府在這波風雨欲來的危機下,所推出支援企業的重要因應措施,希望能藉此作為國內相關單位與企業面臨潛在困境的因應參考資料。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唯有未雨綢繆,才是避免事態失控的不二法門。
庫存:9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3年06月第47卷第06期558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4/06/01 裝訂:平裝
數位發展時代,其創新路徑與以往不同,過去工業時代的新興技術創新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今需求。台灣近30年經濟發展與掌握電子技術機會,都與建立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息息相關。而「數位新社會」已是新政府的願景之一,在數位發展的時代,「資料」成為新的關鍵要素,「軟體」將如同工業時代的機器設備般重要。未來台灣能否掌握這波數位科技新典範,累積資料並發展軟體創新,將是現階段各部門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議題。數位發展政策是實現政策協調和連貫性的關鍵,公民、政府與產業的創新需要提供安全具韌性的基礎建設,並整合資料治理、資安防護和科技創新等管理機制,打造新價值的發展環境,而數位科技的應用已在疫情期間突顯其便利性。數位科技的普及應用對台灣社會來說是具發展上的優勢。然而,面對當前多元的社會問題,政府在資源和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有效引導社會服務組織運用大數據和數位工具來解決問題,進而降低時間和成本。根據OECD的倡議,建立以資料驅動的公共部門(DDPS)循證政策架構,以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這是全球在規劃數位新社會、構建數位新生活時面臨的首要課題。同時,營造數位信任、打造多元數位應用、強化數位賦能與匯聚人才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台灣在高階硬體的既有經驗基礎上,結合AI、5G和資通訊產業的力量,持續為國際提供領先的先進技術,是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的目標。本期專題將從台灣在數位發展中的基礎法制與人才建設出發,深入探討政府、產業和社會組織等各部門的數位轉型關鍵議題及國際標竿,並提出更積極的政策引導,闡述台灣在實現「數位新社會」願景過程中的關鍵重點。
庫存:9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3年05月第47卷第05期557
95折
作者:台經院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4/05/01 裝訂:平裝
揮別疫情陰霾,眼前仍有地緣政治干擾、全球暖化加劇、多元融合創新等因素牽動世界變局,我國商業服務業也仍面對著缺工、低薪、市場規模有限的產業結構課題。然而,身處最多變的時代,也是營造靭性、展現實力的最好時機;在環境變革下,如何自持續不斷的挑戰中尋得契機續向前行,為當前商業服務業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本期專題將從觀察商業服務業現況及趨勢出發,探討歷經疫情衝擊、消費習性變革的淬鍊,曾經受重挫的內需市場,如何發揮潛力並展現其強靭成長動能;而我國商業服務業又是如何延伸內需市場,透過服務貿易推動服務業的國際化,加速朝現代服務貿易出口結構轉型。此外,商業服務業「以人為本」的思維,需仰賴優質勞動力來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專題中亦就商業服務業長期處於相對低薪及近期缺工衝擊下,釐析目前人力供需缺口形成原因,並探討解決之道。而新世代年輕人工作價值觀改變,加上數位科技擴大應用,碰撞出勞動市場發展新趨勢,不論是追求自由的斜槓人生,抑或講究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均加速零工經濟等新勞動型態的成形,亦對商業服務業就業環境帶來新課題與挑戰。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全球經貿環境陸續產生劇烈變化,為因應數位科技的顛覆性發展、回應產業環境永續的迫切需求,主要國家陸續推動重要計畫,透過「數位×綠色」雙軸轉型來迎向數位永續時代;對於以客為尊的商業服務業,在消費者行為與科技工具應用驅動下,藉由創新科技的應用與輔助來提升消費者體驗,已然成為當前商業模式發展之關鍵。產業環境在變,科技在變,消費者需求也在變,而每次的挑戰都是進步的動力,我國商業服務業將憑藉著靈活彈性之優勢,在科技及永續相互激盪下以善變應萬變,在疫後國際新變局中再展風華。
庫存:9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3年04月第47卷第04期556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4/04/01 裝訂:平裝
2023年6月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議簽署,台美雙邊合作邁入新的里程碑,結合既有的經貿合作機制,例如:台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經濟繁榮夥伴對話機制(EPPD),未來台灣和美國的經貿關係預期將日益深化。在全球數位科技發展與歐盟課徵碳稅帶動的淨零排放浪潮下,美國近期聚焦的許多法案及產業發展政策,以及台灣當前推動的政策方針與產業科技發展方向息息相關,包括《降低通膨法》(IRA),並著眼於電動車、量子電腦、人工智慧(AI)等先進科技及產業發展,同時持續調整貿易政策,拓展數位貿易機會及透過定期雙邊會議的召開,加強與歐盟等經濟體的雙邊關係。這些政策方針,形塑了未來台美經貿合作的新景象。首先,美國《降低通膨法》的推動,顯示美方對於降低自國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視,綠色轉型成為台美共同的政策目標。而該法案的推動,同時也將為台灣電動車及儲能設備產業帶來新的機會,透過強化美國大廠特斯拉的合作夥伴關係,以及本土鴻海等大廠的平台資源,調整策略布局,國內廠商將有機會進入美國供應鏈市場。再者,奠基於台灣和美國過去在半導體產業供應鏈上建立的密切合作基礎,將有機會開啟未來台美在人工智慧、量子電腦等重點領域的合作大門,有利於台美企業在全球未來科技的發展上攜手前行。最後,同步關注美國近期貿易政策及數位貿易的發展,並借鏡美國-歐盟貿易科技理事會的雙邊合作模式,對未來台灣與美國的政府及民間如何合作往來提出精闢見解。本專題由法案、政策到產業及科技布局與合作,到雙邊經貿合作架構的未來推動,由點到面層層解析未來台美新局勢下之合作可能機會與挑戰,協助讀者領先掌握趨勢商機。
庫存:8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經濟前瞻212期:選後新政府財經政策建言
滿額折
作者:王健全-執行主編  出版社:中華經濟研究院  出版日:2024/03/01 裝訂:平裝
本期前瞻焦點針對新政府的財經建言。首先,我們綜觀賴總統的總體財經政策,提出亟待落實的政策,並指出若干突破窠臼的前瞻性思考,才能發揮經濟全面躍升的功能。其次,隨著兩岸情勢的緊張,兩岸經貿政策的調整也勢在必行。再者,財政紀律、能源政策,乃至攸關經濟安全與物資管理的策略,都是當下新政府必須優先正視的重要環節。
庫存:4
定價:165 元, 優惠價:95 157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3年03月第47卷第03期555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4/03/01 裝訂:平裝
本期專題將帶領讀者探討「科研永續力的評估與展現」,透過國內外文獻及標竿案例,從科研指標、管理機制、成果運用及成效溝通等角度,探索績效管理促進永續發展的做法。「永續力」意即國家的經濟成長必須兼顧社會進步及環境保護,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須避免犧牲未來世代的生存環境,且須讓人人皆能享有平權與福祉的未來。首先,關注績效管理促進永續發展所扮演角色,以我國政府中長程個案計畫為例,探討我國政府推動永續發展面臨挑戰、先進國家因應作為及推動成效,對於策進我國永續發展計畫績效管理提供建議。其次,以歐盟、日本為例,探討永續發展的科研指標及政策工具。觀摩歐盟科研架構計畫Horizon Europe的評估內涵,評析我國科研政策如何設計評估重點,引導科研計畫朝永續發展目標努力;觀摩日本政府推動企業參與「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之目標設定及評估做法,提出我國借鏡之政策規劃重點。接著,以韓國電力公司、國內外城市能源治理評比表現良好的城市為例,探討淨零轉型評估做法及落實關鍵,提出值得借鏡之績效管理建議。如:韓電研發計畫績效評估體系透過創新研發提高再生能源利用率及降低碳排放,實現淨零永續目標,並藉由城市推動淨零轉型關鍵面向及代表案例之探討,提出我國縣市政府落實淨零轉型之策略作為。最後,以經濟部科技專案研發成果應用於社會公益用途,檢視科研成果促進我國永續發展目標的落實,針對績效管理機制提出精進建議;另觀摩國內外永續及創新獎項評選機制,綜整各評比面向之績效資訊,歸納科技實踐永續發展之資訊展現思維,協助讀者了解運用績效管理發揮永續力的多元做法,策進我國政府實現永續發展的績效管理機制。
庫存:9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3年02月第47卷第02期554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4/02/01 裝訂:平裝
聯合國為促進各國共同解決全球性的環境、經濟、社會問題,於2015年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並以此為標準衡量實踐情形。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是目前全世界急需努力解決的問題,聯合國已經將氣候問題定義為一個綜合性的永續議題,其中17項目標中的第13項「氣候行動」,成為影響全球永續發展之關鍵。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報告證實,2023年全球氣溫比工業化之前的均值高了1.4℃,已逼近「巴黎協定」本世紀末目標升溫1.5℃之上限。2023年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進行各國提交之「國家自定貢獻」(NDCs)的首次全球盤點。該盤點報告指出,預估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2.4~2.6℃,顯示國際間減碳成果雖然有所進步,然為了要達成減碳目標,必須再減少203~239億噸的二氧化碳,大約是全球一年排放量的60%,因此就目前的政策來看,各國應該訂定更積極的國家自定貢獻。呼應國際永續發展與氣候治理趨勢,我國自2021年宣示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2022年陸續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藍圖」及「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2023年公告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將淨零排放目標入法,從政策宣示到法律規範,提升氣候治理層級、逐步建構碳定價機制及多元經濟誘因,引領企業低碳永續發展。推動永續發展與淨零轉型,需要公私協力,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合作,並結合民間力量以能達成。本期專題藉由探討聯合國SDG13氣候行動,掌握國際永續發展氣候治理趨勢,並檢視我國國家及淨零轉型重要關鍵之能源、製造及運輸部門減碳行動,地方政府因應氣候變遷與企業爭取永續商機推行ESG之策略方向,以全面盤點我國永續淨零實踐之課題與因應作為。
庫存:7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3年01月第47卷第01期553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4/01/01 裝訂:平裝
展望2024年全球經濟,各大經濟預測機構看法都不太樂觀。例如:2023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全球GDP成長率為2.9%,比2023年的3%還要低;2023年11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布之預測2024年經濟成長率為2.7%,比上年的2.9%低一些;2023年11月S&P Global預測2024年經濟成長率2.8%,亦比上年3.3%更低。究其背後原因很多,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地緣政治,不只是以巴衝突、俄烏戰爭未停歇,美中貿易戰也很有可能再度拉響警報。而近期媒體熱烈討論的議題,就是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川普來勢洶洶,很有機會打敗現任總統拜登,再度代表共和黨參選總統大選,此不僅突顯美國內部的矛盾,而且如果川普再度當選,代表他的強勢作風與「美國第一」的理念,獲得多數美國人民的支持,美中兩國的對立恐怕會加深而不是和解。美中角力惡化,其他國家也深受其害,可能需要「選邊站」,例如是要加入由美國主導的印太架構,還是參與由中國為首,且正在逐步擴大勢力的金磚國家聯盟,在後疫情時代,「政治」再次成為左右經濟的布局,全球化貿易無國界正在被打破,背後牽連企業投資布局、供應鏈調整、產業結構轉型,影響的層面相當深廣。另一個與台灣外貿關連的議題,即最大貿易國中國正深陷經濟困境,從各項經濟數據解析,中國經濟成長動能明顯趨緩,其中地方債務問題盤根錯節,十多年來懸而未決,未來發展方向需持續關注。最後,台灣面對全球地緣政治動盪及中國經濟的衰弱,以及高利率環境下的經濟大環境,如何在經貿領域中尋找機會,或許台灣應該利用在半導體、數位科技等領域的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經貿組織,並加強與美國和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在2024年的變局中站穩腳步。
庫存:8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經濟前瞻211期:環境成本攀升下的挑戰與因應
滿額折
出版社:中華經濟研究院  出版日:2024/01/01 裝訂:平裝
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及國內碳費實施在即,本期前瞻焦點以「環境成本攀升下的挑戰與因應」為主題,藉由第四屆臺灣循環經濟獎典範企業的經驗,輔以2021年臺灣企業環境外部成本報告,分享國內企業如何因應淨零的挑戰並從中找尋機會。本期亦摘述2023年底「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8)」的重要議題,期令讀者瞭解全球氣候談判的脈絡與焦點。
庫存:4
定價:165 元, 優惠價:95 157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12年12月第46卷第12期552
95折
出版社: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中心)  出版日:2023/12/01 裝訂:平裝
近年國際間已將2050淨零排放作為主要的政策目標,截至2022年10月,全球有137個國家承諾淨零排放,為積極達成此目標,歐盟推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將於2026年徵收碳稅,減碳壓力已迫在眉睫;2022年我國國發會亦發布淨零排放路徑圖,在「能源、產業、生活、社會」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上,輔以「12項關鍵戰略」整合跨部會資源,積極達成淨零減碳目標。其中積極發展之淨零技術與策略包含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碳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與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與公正轉型。本期台經月刊特別規劃「淨零排放趨勢下科技發展與應用」之專題探索,介紹現今重要推動之各項淨零技術、政策與其應用面向,八篇系列文章內容包含國際淨零策略與應用技術概述、國內外永續科學工業園區推動做法與案例介紹、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的角色及應用、電動載具減碳效益分析模型與應用案例、兼顧電力供需平衡的再生能源電能市場運作構想介紹、台灣淨零之路與公正轉型推動,實務上亦介紹國內外重要淨零技術展會之最新趨勢,並特別專訪我國淨零政策跨部會推動之重要領導人物―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林敏聰副主委。本專題探討從淨零議題之技術面、政策面、市場面、應用面等各面向進行闡述與分析,期能進一步幫助讀者對於國際淨零趨勢與發展有深入的認識及體會,了解我國目前的淨零技術發展能量與推動做法,促進產業與國際接軌以掌握全球淨零商機,讓社會大眾更能一同加入淨零綠生活的行列,幫助台灣與世界共同達成淨零碳排之目標。
庫存:3
定價:200 元, 優惠價:95 19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229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