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紅利積點抵現金,消費購書更貼心
篩選商品

縮小範圍


商品類型

繁體書 (70)
電子書 (46)
政府出版品 (70)
商品狀況

可訂購 (115)
無法訂購 (1)
庫存狀況

有庫存 (60)
無庫存 (56)
商品定價

$200~$399 (58)
$400~$599 (56)
$600~$799 (1)
$800以上 (1)
出版日期

2025年 (8)
2023~2024 (46)
2021~2022 (58)
2017年以前 (1)
裝訂方式

平裝 (66)
精裝 (4)
作者

施振榮 (3)
賴雯淑 (3)
布洛薩 (2)
彭皓昀 (2)
施敏、李義明、伍國珏 (2)
李美華 (2)
林嘉澍 (2)
楊谷洋 (2)
瑟吉歐.希斯蒙都 (2)
蔡孟哲 (2)
賴文英 (2)
麥金泰爾 (2)
29位為台灣防疫努力的護理師們 (1)
29位為台灣防疫努力的護理師們-合著 (1)
Colley Hwang,Eric Huang (1)
Qi LI、Zikri Rahman、Joyce C.H. LIU-主編 (1)
Ratu Selvi Agnesia, Glecy Cruz ATIENZA, etc. (1)
丁乃非,白瑞梅,李思齊,林文玲,林建廷 等 (1)
丁乃非、白瑞梅、李思齊、林文玲、林建廷、林純德、張馨文、黃詠光、劉人鵬-作;丁乃非、劉人鵬、張馨文、黃詠光-編 (1)
出版社/品牌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116)

三民網路書店 / 搜尋結果

116筆,1/6頁
打造防疫共同體:解析COVID-19醫藥、人權、大數據與前瞻政策
滿額折
集結20篇醫學、法律、公衛界研究者專論全面檢視新冠病毒對臺灣、全球帶來的影響及因應之道COVID-19疫情衝擊各國社會體制,也暴露出國內在防疫作為與人權法治、新科技的快速引進的配套法規、群聚爆發的動員經驗,皆需逐一檢視與提出未來因應之道。本書特別集結醫學、法律及大數據研究等研究及重要見解,為讀者全面解析COVID-19各個面向,期望本書可為凝聚民眾對社會法治、人權及防疫如何精進的共識作出貢獻,亦可作為政策擬定之參考。第一卷為「解讀真實世界訊息」,內容將從新冠病毒的傳播、檢驗方法,逐一列出感染COVID-19後的症狀,以及預防方法;第二卷「人權、法治與防疫」則從臺灣的防疫經驗出發,討論校園民主防疫、科技防疫及防疫物資的法制整備等問題,當中亦探討國際人權、疫苗分配正義及防疫知識信任等重要議題。第三卷將帶領讀者探究「大數據下的真實世界」,以大數據為研究基礎,檢視我國COVID-19防疫措施的成效及政府效能,同時針對疫情以來的網路輿情分析有深入討論。本卷亦有專篇介紹「雲端隱形低血氧監測平台」,有助於掌握隱形缺氧救援時間。最後一卷主題為「打造防疫共同體的前瞻政策」,本單元不僅談醫藥創新與防疫、美國醫療對應措施立法、美國與歐盟的疫苗產品比較分析,納入國外觀點與觀察,更以專文解析《藥事法》第48-2條的緊急使用授權、COVID-19與全民健保,以及亞太醫療與防疫特區布建規劃。•重量級推薦•全民的團結與各界專業的支持,是臺灣防疫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讓我們一起打造兼具人權與法治的防疫共同體。——陳時中(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生福利部部長)忠實記錄了榮陽交團隊兩年多來參與防疫的點滴與成果,讓民眾得以一窺「象牙塔」內的面貌,有助於瞭解學者在面對歷史轉折點的努力。——郭旭崧(本書主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防疫科學暨健康一體研究中心榮譽主任、外交部無任所大使)這本書是陽明交大對歷史的交代,也是對臺灣防疫的歷史見證。——林奇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庫存:7
定價:400 元, 優惠價:9 360
氣候變遷:媒體再現與風險傳播
滿額折
作者:李美華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1/08/25 裝訂:平裝
哪一家台灣媒體最關注全球暖化新聞?除了取自國外編譯稿,台灣媒體的氣候變遷新聞如何產製?社群及影音媒體的按讚、評論、分享,會對災難新聞的關注帶來什麼影響?當極端氣候、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聖嬰現象、溫室效應、氣溫上升、節能減碳等新聞關鍵詞成為日常,每位世界公民都應該自問:「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而擔任風險溝通、議題管理及危機傳播過程中之關鍵角色的「媒體」,更該在彷彿回到皮下注射理論的大效果時代,善盡風
庫存 > 10
定價:400 元, 優惠價:9 360
科技社會人04: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滿額折
作者:林文源; 郭文華; 王秀雲; 楊谷洋-編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2/04/20 裝訂:平裝
疫苗是如何誕生的?漁電共生行不行?視力表能否成為判斷盲人的標準?公民是否能「真正」參與臺灣智慧城市發展?從科技哲學、科學史以來,「物」始終是科技與社會研究者的關注焦點,本書除了延續前三集聚焦臺灣在地實作案例,更以「物」為線索,追究其交織出的各種世界觀、概念、體制脈絡,藉此瞭解社會如何形塑技術物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在地化臺灣在本土意識及國家認同的逐步累積下,臺灣仍存在著族群、地域、政治,甚至認同差異,科技物的旅程也不例外。屏東林邊災後重建中新興的光電設施、高雄市路面下錯綜複雜的石化地下管線、臺南七股瀉湖與沙洲魚塭間的漁電共生、南投魚池鄉的邵族基因檢測與分類、彰化縣芳苑鄉沿海的離岸風場,以及臺北市的智慧城市等,這些案例展現出在地鑲嵌的技術與社會特質。歷史因緣際會看似自古已有之的藥籤、作為功能性鑑定視力的檢測表、存在各種治理與感受可能的森林、剖腹產的臨床因素研究報告,以及同樣環繞著孕婦身體的羊膜穿刺術,這些容易被抽象化的民俗、文化、知/常識或研究,也在本書中具現為特定物的歷史旅程,帶我們一起追溯二十世紀的臺灣身世。全球漫遊無論是從法國而來的滅菌疫苗技術、美國CDC新聞室公布的新冠病毒圖像,以及綜合德國、法國與日本技術軌跡的高鐵、美國自閉症輔助研究中的社會性機器人;在東亞的日本、臺灣與中國間遊走的液晶面板隱微知識、源自比利時的BMI公式、德國規範的水下噪音,以及美國藥廠的標靶藥物臨床試驗,這些討論更定位了諸多關鍵物從世界各地到臺灣之間的位移。★本書重點1. 集結26位STS學者近年研究所得,共同呈現臺灣首本專注探討「臺灣科技物」的科學素養讀本。2. 以人、物、知識、制度等面向,探索19個科技物/觀點,拓展讀者對本地科技與社會現象的思考敏銳度。3.各篇文章皆附「教學工具箱」,提供與該篇主題相關及延伸的教學資源,以利大學及高中教師參考運用。 ★學界推薦王文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院院長黃俊儒/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楊倍昌/國立成功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黃信騰/新竹建華國中校長許全義/臺中一中社會科教師蔡汶鴻/南科實中物理科教師當今科技社會瞬息萬變,我們也需要有新的視野。跟隨技術物生成與移動的軌跡,可更全面、細緻的關照人、技術物、社會與環境的關係,進而探索改變及提升的可能。/王文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院院長)集結19個重要的科技關
庫存 > 10
定價:450 元, 優惠價:9 405
研究、試驗與隱私:以27個情境案例,解析人體研究、人體試驗及臨床試驗的相關法規與倫理議題
滿額折
作者:薛美蓮; 蕭子健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1/10/06 裝訂:平裝
何謂人體研究、人體試驗、藥品及醫療器材臨床試驗?受到哪些法規的保護與管理?本書兼具學術性與實用性,以情境案例引領思考與理解抽象艱澀的法律條文,對研究對象而言,將能知悉自身權益及保障;對研究者而言,則有助於撰寫以「人」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計畫,避免違反相關法規,以及讓大眾對於以人為對象之研究有進一步的理解。全書共分八章,分別介紹人體研究法、原住民族研究相關法規、人體試驗相關法規、藥品臨床試驗、醫療器材臨
庫存:5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道醫思想:跨文化講座紀實
滿額折
回返東方的對話六場講座,從生死疾病到祖先療癒,展現道教醫學的生命哲理 道醫以道教哲理為指導,是探究整個宇宙、自然環境,對萬物影響的一種特殊理論與醫療實踐。道醫重視醫者的自我修煉,安神定志,治於未病之時。 本書彙編張意將天師主講及學界與談的六場道醫思想系列講座,利於了解道教醫學,並收錄精彩道醫與當代學術對話的內容。 六場講座,每場次主題皆關照身而為人內在與外在關聯的人性與文化肌理。談論道醫的生死觀、疾病觀、生命觀,以及符籙作為訊息的傳遞,祖先與人心療癒的關聯,並論及道醫與現代心理學的影響與對話。通過演講與對談,本書呈現傳統道教鮮活的當代實踐,以及道教儀式專家的詮釋觀點,並結合跨領域學術研究者的臨場對話,激盪出前所未有知性與靈性的火花。本書特色1. 道教儀式專家親授,從家傳文獻中探尋道醫的思想源泉。2. 自華人傳統文化經驗出發,展現慎終追遠的護理關懷。3. 開拓更廣闊的人文智識版圖,提煉道教哲學的生死及宇宙觀。共同推薦(依筆劃序)「道」講的是天、地、跟人之間的關係,講的是整個環境對萬物身體的影響。當今預防醫學所注重的飲食、運動、睡眠,和這「上醫」所提倡的藥食同源、修身養性不謀而合;老祖宗的智慧真是值得細細品味,並進一步活用於日常生活中。——翁芬華(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這樣的實作與立論令人詫異驚艷,其中蘊藏著豐富可觀的學術資源,亟待奔馳的想像力將之開發,引領至亙古而新的生活方式與對自我的重新認識。——鄭凱元(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這些儀式專家非凡的人生經驗與文化學習,穿梭異界的靈性體驗,神奇的話術與身體經驗,是人類學者在田野中,所領受、學習的豐美禮物。——簡美玲(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庫存:6
定價:300 元, 優惠價:9 270
羅伯特玩真的?AI機器人時代的夢想進行式
滿額折
作者:楊谷洋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1/03/16 裝訂:平裝
跟機器人可以同居、訂婚,甚至可以婚變,這是真的嗎?你有沒有想像過,講台上授課的老師是機器人,球場上揮棒安打的也是機器人,枕邊人是「它」,甚至在醫院裡為你看診開刀的也是「它」?等等,這可不是幻想,也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這個真相,是讓你驚喜,還是驚嚇呢?在AI技術飛快發展的今時今日,機器人已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中,從工業用機器手臂到防疫機器人、料理機器人等,幫忙解決一些人類不能或不想做的事;而
庫存 > 10
定價:350 元, 優惠價:9 315
貴州東部村寨物語:Hmub人的日常、情感及語言
滿額折
作者:簡美玲(Mei-Ling Chien)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2/09/15 裝訂:平裝
民族誌對於情緒、情感與多重感官身體經驗的紀錄,有如一部部檔案,以交錯之異質空間,再現我們處身於世的時代性。 作者深入中國黔東南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村寨,展開長達一年多的田野蹲點,在一座名為Fangf Bil的苗寨與高地Hmub人朝夕相處,從村落日常與儀式生活的實踐中,關注Hmub人社群及個人主體在當代重組、變遷及再現的歷程,為區域、族群及方法論方面非常重要的人類學研究。 本書透過民族誌來描述與闡述親屬與性別,婚姻與情感的特性、對話性,來探索人類社群在一區域歷史脈絡裡的社會性,以及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對話張力;從苗族親屬與情感,身體經驗與日常的村落民族誌書寫,討論看來微不足道的現象,所展現的社群與個人相互協商或積極對話,及其對於族群、社會或個人的瞭解,所凸顯的獨特意義與重要性。作者從身體感官經驗與文化心理的闡述,對人類學的田野方法提出反思與對話;並在其所長期進行田野研究的黔東南台江地區,結合生命史研究與語言人類學研究,討論苗族民間口傳文學(古歌),面對書寫體系的介入,在記音與翻譯的過程中,家譜的編撰過程中,呈現行動者的主體性與知識的建構性。・本書特色1. 深入耕耘區域、族群研究以及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論等面向的民族誌書寫。2. 從身體感官經驗與文化心理的闡述,對人類學的田野方法提出反思與對話。3. 在描述與闡釋以親屬為底蘊之村寨社會外,同時關注個人的主體性,諸如情緒、情感、身體感等主觀經驗,及其與社會整體理想的對話性。
庫存:4
定價:480 元, 優惠價:9 432
文化研究期刊(第39期/2024秋)
滿額折
作者:吳祥賓; 顧玉玲; 吳國坤; 武嘉文; 傅大為; 朱元鴻; 江玉林; 楊凱麟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4/12/01 裝訂:平裝
2024年秋季號|論壇:從行動到思想:傅柯的另一個角度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並獲2013-2021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編輯室報告 秋風送爽的日子迎來《文化研究》第39期的出版。本期共收入四篇研究論文與一場座談會的文字記錄。首先,〈重探臺灣當代藝術的歷史編撰學:以複時書寫與機構分析作為方法〉一文探討臺灣當代藝術的歷史編撰方式。作者吳祥賓指出,過去的臺灣當代藝術研究多採用西方美術史的傳統方法,如傳記、圖像分析和形式研究,這些方法未能有效捕捉臺灣當代藝術的「當代性」特質。為此,作者提出「複時書寫」與「機構分析」兩大研究方法,試圖重新探索臺灣當代藝術的歷史發展。作者開章從哲學角度探討了「當代」的意涵,強調歷史的「複時性」,亦即不同時期的歷史如何交織影響當代藝術的形態。其次,文章深入分析「機構」在當代藝術體制化中的作用,強調藝術生態系統深受文化機構的影響,並透過寇克蘭的機構網絡理論剖析臺灣當代藝術在機構化發展中的困境。本文的貢獻在於突破了傳統美術史的框架,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並拓展了對臺灣當代藝術的認識。 延續對臺灣社會與文化議題的關注,〈創傷記憶與哀悼公共化:以台北101伙伴碑為例〉一文探討創傷記憶與哀悼的公共化進程,深刻呈現勞工犧牲與社會反思之間的複雜關係。作者顧玉玲回顧2002年331工殤事件,揭示了台北101大樓建設光環背後,勞工付出的巨大代價。透過口述歷史,本文重建了五個勞工家庭的創傷經歷,並深入分析勞資政三方協商設立紀念碑的過程。文章指出,紀念碑的建設象徵哀悼公共化的起點,但創傷的真正轉化仍需時間與集體支撐。研究進一步強調,若社會記憶僅聚焦於建設成就而忽視勞工的犧牲,將形成殘酷的歷史敘事。唯有透過公開的集體哀悼與民主參與,創傷記憶才能真正轉化為具體的社會意識,並促使更廣泛的勞工權益保障與社會關注。本文對臺灣職業災害的反思,不僅是對過去的紀念,也是對未來勞工安全政策的呼籲。 接著,場景從臺灣轉換到戰後的香港。〈《港澳輪渡》:大英帝國在戰後香港的一個創傷寓言〉一文以1959年上映的同名電影為中心,作者吳國坤探討這部英美合拍片在戰後香港背景下所承載的大英帝國創傷寓言,進而彰顯其冷戰時期的地緣政治意涵。該片講述
庫存:4
定價:350 元, 優惠價:9 315
愛的認識論:男同性愛欲文學的政治、情感與倫理
滿額折
作者:蔡孟哲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3/04/21 裝訂:平裝
癖、窺、愛同性戀認識框架轉變及其歷史關係性 本書透過「愛的認識論」這個具多重時空意涵的概念,來表徵「癖」的病理模式、「窺」的道德模式,以及著重探討的「愛」的關係模式等三種模式的同性戀認識論,並探究它們的歷史變化軌跡,以突顯同性戀主體所面對的汙名歧視、生存情境、親密關係形式,以及設想如何共同生活。 愛的汙托邦被權力穿透又施用於社會維穩的共生體 透過分析華文男同性愛欲文學中,關於性/親密關係與婚姻家庭的想像與辯證——這個面向不僅關乎並構成當代同性戀的各種生命情境,更影響且形塑同性戀認識論轉變的具體社會制度及歷史事件——試圖描繪不同歷史情境中同性戀主體的生命樣態。本書主張,我們需要不同的同性戀認識論來理解、思考與感受同性戀生命的幸福與苦難,藉以看見同性戀情感與生命的矛盾與麻煩,同時看見交織其中活生生的幸福期盼及想像、血淋淋的苦難歷史及現實,而能夠開展一種融合自我照顧、合作互助及共生求存的倫理想像。 ▍本書特色1. 切入百年來中文同性戀典範替代上位與後來風向轉變的整個眩惑場景。2. 描繪不同歷史情境中同性戀主體的生命樣態。3. 透過婚姻平權等新發展所引出的不同觀點來回看原先的歷史文本。 ▍各界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朱偉誠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林俊頴 作家,《某某人的夢》《猛暑》等書作者林建廷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紀大偉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康文慶 美國克里夫蘭州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許仁豪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許維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佩甄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喀 飛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曾秀萍 國立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黃道明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楊佳嫻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劉人鵬&n
庫存:8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愛情必修學分:Z 世代的情感和性別關鍵字
滿額折
作者:陳維平; 徐婕; 袁詠蓁; 李王瀚; 翁智琦; 蔡孟哲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3/01/18 裝訂:平裝
6堂結合理論與實例的愛情必修課×30個教學範例大學愛情學分教學手冊 本書針對臺灣Z世代大學生情感和性別教育,以及其感情觀的考察,開展出六堂課,梳理戀愛關係或親密實踐中的性別迷思、溝通互動和交換、媒體文化與科技、自我概念與身體形象、伴侶衝突與關係暴力、多元性/別等重要議題和概念。●為什麼我的親密關係總是不長久?為什麼感覺我愛對方總是多一些? ●對方要我分享手機定位,否則就覺得我有做對不起他/她的事!這合理嗎?●用交友軟體「暈船」,怎麼辦?●我只是愛美愛打扮,為什麼他們要說我是迎合男性、物化自己?●我不想拍親密影像,該怎麼與另一半溝通?●我想裝扮成與自己不同生理性別的樣子,就代表我是同性戀或跨性別嗎?每堂課都提供了完整的知識背景,彙整年輕世代容易感到徬徨的愛情/性別問題,並加上實用的教學範例與教學叮嚀,提供大學生的陪伴者(包含教師、家長、輔導與諮商老師、助教、研究生等)一套可供自學或於教學現場操作的教材,以回應當代社會及校園生活中普遍的性別及情感挑戰。※專文推薦感謝有一群年輕的大學教育者看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與需求,用心地書寫出這一本教材,分別從不同角度切入,循序漸進、娓娓道來,既有學理根據,又有實踐策略;既爬梳歷史沿革,也提醒自我反思。反覆貫串其間的,則是女性主義的思潮辯證,與性別多元平等概念的提醒。——蘇芊玲/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退休副教授在陪伴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我很心疼年輕人因為愛情而坑坑疤疤、跌跌撞撞的艱辛成長。因此,我們以兩年的時間慢火燉煲這本情感專書,希望可以陪伴著所有曾經受困於愛情蛹繭的人們,破繭而出、解放束縛,重新細細品味親密關係的甜蜜與溫暖。——張玉佩/本書策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務長本書是推動大學性平教育、關心大學生愛情者的極佳學習指南,但書裡所探討與關心的,不只限於身處大學階段的青年朋友,也是每個在乎親密關係的人,必須認真思考、不斷學習的人生重要課題。——林奇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各界推薦李佩雯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教授、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吳翠松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教授兼學務長、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師資人才庫師資Lori 《體液週報》製作人暨主持人Pei 《體液週報》主持人張凱強 數位女力聯盟秘書長 ※本書特色1.作者群來自臺灣、韓國、新加坡、法國大
庫存:8
定價:350 元, 優惠價:9 315
民眾在何處?:亞際社會的民眾劇場
滿額折
作者:李齊; 雷智宇(Zikri Rahman); 劉紀蕙-主編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2/11/21 裝訂:平裝
民眾在何處?民眾的身體如何以劇場的美學形式,為自己發聲?當時,觀眾真的站起來了。那一夜,多位劇場實踐者將以身體行動作為對話的方法,呈現深具特色的表演形態,表達他們關注的議題。進入論述的脈絡,走上抵抗的現場,承接起表演的工作——他們的表演,是一系列對話的序言,也是三十年來,民眾劇場生命的證言。「民眾劇場」,屬於人民、由人民創作、為人民發聲的劇場,在歷史上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民眾劇場,在雅加達、馬尼拉、曼谷、新加坡、吉隆坡、香港、東京、釜山、馬普托、北京、上海、花蓮、台中、台北等亞際社會跨地串聯,各地的劇場工作者與研究者透過各自的書寫和影像,讓我們看見民眾以承載歷史衝突與經驗感受的身體美學,尋找表達的形式與管道,續行思考與創作的工作。「民眾劇場」是一場革命的預演本書回顧與反思近半世紀以來直至今日的亞際社會民眾劇場,勾勒出劇場地圖,這麼做不是為了建立博物館或是紀念碑,而是要讓所有讀者,包括未來的讀者,理解從威權政體到改革開放的新自由主義社會裡,不同社會角落及歷史脈絡的劇場工作者,如何面對各自存在的難題,打開一個又一個的劇場空間!▍專文推薦「這是一本以身體動能驅動我們批判思考為前提的冊集,它的重量體現在我們如何進行『觀看即參與、觀眾即演員』的祈使問句中,以及不斷出現的抵抗、政治、受壓迫者與對話字串,所隱約發出的呢喃聲響。要言之,這是一本拒絕沉默以對的冊集,在案頭嗡嗡作響。」——林欣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本書收錄的民眾劇場實踐者(依文章序)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馬尼拉)、維吉.圖庫爾(Wiji Thukul)(梭羅)、墓地劇團(雅加達)、油甘子劇團(清佬/曼谷)、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香港)、野戰之月(東京)、王墨林(台灣)、差事劇團(台灣)、冉而山劇場(花蓮)、南洋姊妹劇團(台灣)、石岡媽媽劇團(台中石岡)、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台灣)、戲劇遊樂場SHIIM(釜山)、草台班(上海)、柳春春劇社(台北)、家劇場(莫三比克)▍推薦人姚立群/牯嶺街小劇場、身體氣象館館長陳界仁/藝術家郭力昕/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周慧玲/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許仁豪/國立中山大學戲劇藝術學系副教授 石婉舜/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副教授賴淑雅/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本書特色1. 跨出台灣、東亞的地域限制,結合亞際社會與第三世
庫存:5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遭撞翻的哲學家:哲學評論集
滿額折
作者:布洛薩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1/10/13 裝訂:平裝
哲學家爭相重返昏厥或崩解現場,卻意外將哲學史推向身體史,推向不可知⋯⋯這些「去主體」經驗的跨文化研究案例,值得當代哲學的發問與介入。就啟發與期待而言,《遭撞翻的哲學家》可謂一碟開胃菜;然就當代哲學在此熱點領域不解風情、遲未介入、幾乎空白的失望而言,這標題或許就成了潛在的諷喻了⋯⋯——摘錄自本書序論〈我暈!〉,著名社會學家朱元鴻教授 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台灣教育部玉山學者布洛薩的這本哲學論文集,從
庫存 > 10
定價:400 元, 優惠價:9 360
文化研究期刊(第36期/2023春)
滿額折
作者:許仁豪; 周慧玲; 陳柏旭 等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3/05/30 裝訂:平裝
專題:邁向新臺灣劇場史學 作家楊渡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1989年《悲情城市》上映時,臺灣社會充滿著探究歷史的勇氣。雖然戒嚴的恐懼仍在,但《悲情城市》這類電影並不滿足於悲情的渲泄,而是希望透過歷史細節的探究與重現,呈現出歷史悲劇及其中真實而複雜的人事:二二八事件前後的省籍衝突、語言隔閡、利益糾葛、兩岸幫派合作等等,當然還有那一代紅色青年的理想與奮鬥。然而,33年過去了。楊渡認為,臺灣電影對於白色恐怖歷史的探索卻意外停留在林文清(梁朝偉所飾)那張蒼白驚惶的臉,以及林文清被迫說出的那句:「我是臺灣人」。「那種沙啞的咿咿嗚嗚聲,近乎哭聲」的臺灣認同,在本土意識形態脅迫下諷刺地成為一種壓迫的力量,楊渡認為,「我們彷彿都變成了林文清,不容許有任何瘖啞和異議」。[1]在《悲情城市》裡,林文清的瘖啞是歷史創傷的象徵,「我是臺灣人」是在壓迫的創痛中誕生的。而如今「我是臺灣人」反倒成為一種歇斯底里,一種不讓人說話,不願意面對歷史的強迫症。但是,這個在1990年代本土化運動中「被發明的臺灣」未必就是臺灣歷史發展中唯一的軌跡。重回歷史的企圖(包括楊渡的書寫),因此,也就在於鬆動「我是臺灣人」的僵固性與絕對性,帶我們回到歷史生發的時刻,端視檢閱其豐富的可能性。 本期專題「邁向新臺灣劇場史學」由中央大學英文系的周慧玲教授與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的許仁豪教授客座編輯,收錄了五篇專題論文與一個劇場論壇。這些文章不只回顧了1980年代(也就是《悲情城市》最初拍攝與放映的那個年代)的小劇場運動,更以之為座標向前、向外延伸至1970年代的海外保釣話劇和1990年代的亞洲民眾戲劇,並且深入小劇場運動中的左翼精神和系譜,作為後續臺灣劇場運動發展的參照系,提醒我們當年所謂的「臺灣小劇場運動」不只是「臺灣的發明」。三篇論壇文章則回顧了橫跨兩岸、更為深遠的戲劇傳播;不論是莫里哀劇本跨越臺海的傳譯與流播、戰後臺灣國語話劇的發展,還是國光劇團的新編歷史劇,我們都可以看到多元異質的元素如何豐富了所謂的臺灣戲劇史。劇場史學的回顧與前進,因此,也就與如何理解臺灣側身於兩岸分斷與東亞跨境交流的歷史相關,與如何重新思考1980年代臺灣奔放的思想脈動相繫。回顧,不是為了重述悲情,或是鞏固「發明」,而是為了在現實的困頓中大步向前,拾回被隱匿的思想方向。 除了劇場史學專題外,本期還收錄了四篇一般論文:吳慧娟的文章討論央視節目《
庫存:5
定價:350 元, 優惠價:9 315
活隱喻.活博物館系列一:六燃國際互動劇場合集
滿額折
作者:賴雯淑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2/06/06 裝訂:平裝
一段,被遺忘的二戰史寫給六燃,以及那些不被記得卻存在的人 「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系列出版品,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自2018年起執行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與教育部高教深耕辦公室所支持的新竹六燃保溫睦鄰與博物館計畫,由陽明交大六燃團隊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新竹六燃)之保存活化議題所展開的大學社會實踐之成果。 陽明交大跨領域藝術團隊和德國後劇場(Post Theater)聯合製作演出《原諒.遺忘》和《無/非紀念碑》兩劇,由50位國內外藝術家共同呈現以六燃二戰歷史為主題的跨領域創作,成為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seum)的一大重點。本書正是將演出影像記錄、研究論文、兩劇的劇本等集結成冊,不只是收藏整個計畫的內容,更是再次對展演的反覆沉思。
庫存 > 10
定價:250 元, 優惠價:9 225
創新創業密碼:施振榮Stan哥的王道心法
滿額折
作者:施振榮-著; 林信昌-整理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1/05/10 裝訂:平裝
台灣科技創業教父施振榮的王道經營哲學及實踐案例「這一路走來,我都是由王道出發,要打造一個所有利益相關者可以攜手創造價值且利益平衡的機制,如此才能永續經營。」──施振榮施振榮,宏碁集團創辦人兼榮譽董事長,目前擔任智榮基金會董事長,大家喚他Stan哥。身為台灣第一代創業家,Stan哥一路走來以王道心法面對客觀環境的變化與挑戰,不斷調整組織及經營策略,讓企業永續經營。2019年更以75歲高齡成為「最老的
庫存 > 10
定價:220 元, 優惠價:9 198
文化研究期刊(第37期/2023秋)
滿額折
作者:王志弘; 高郁婷; 岑學敏等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3/12/31 裝訂:平裝
2023年秋季號|專題:文化再造:歷史與音樂現場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並獲2013-2021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本期專題「文化再造:歷史與音樂現場」收錄的三篇文章,最初投給了「再造歷史現場」(34期)和「音樂的躁動」(35期)兩個專題,因為審查過程稍有延宕而未能即時收錄。為此,我們特別感謝客座主編的諒解與作者的努力。雖然這兩個專題在內容與取向上很不相同,但本期刊發的三篇文章卻意外地形成了一個關於文化再造的思考,尤其突出了現場這個問題。「現場」是漢語裡的一個日常辭彙,在日文、韓文和越南文裡都有,表示「事故發生的地點」或「正當其時其地」的意思(見《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修訂本》)。這兩者意思不盡相同,但都帶有強烈的立即感,不只強調是事件發生的地點,更是事件正在發生的事實。「現場」是立即的、當下的,它的存在意味著我們可以透過這個地點見證正在發生的事件;現場是見證,乃至穿透歷史的視角。從這個角度來看待本期的三篇專題文章,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是關於「再造歷史現場」的政策形成與治理機制(高郁婷、王志弘)、臺北大稻埕襲產再造所產生的文化經濟(岑學敏),或是新冠疫情中臺灣中小型音樂場館生存所面臨的結構困境和挑戰(簡妙如),都突出一個甚為關鍵的問題:即所謂的「現場」已是再造的成果,它也許承載著歷史,但不再指向過去:歷史現場是文化政策、經濟理性與意識形態所要治理的空間,歷史只不過是背景,而「現場」更重要的性質是消費與紀念,是國家理性整合經濟理性所試圖重新構築的地方;同樣的,大稻埕雖然是臺北著名的歷史街區,有深厚的文化傳統,但是在城區士紳化的驅力下,襲產的歷史意義早已被文化經濟(或曰「創意文化產業」)所吸納與穿透,必須在觀光客的凝視與地方產業的復甦中再造自身,以經濟成長證明其歷史與文化的價值。就此而言,文化與都市治理政策下所謂的「歷史現場」其實是文化治理與經濟改造發生的地點,一如我們熟悉的、散布全臺,看來大同小異的歷史老街,或是一個又一個以懷舊為尚的歷史文化園區,不論懷念的是日本時代的宿舍或是民國時期的眷村。「現場」的保留需要修舊如舊,但那不過是歷史的外殼,其內涵早已被政治與經濟所穿透、改造或取代,形成另一個可以從事消費與商業行為的博物館空間。同樣的,俗稱Live H
庫存:1
定價:350 元, 優惠價:9 315
文化研究期刊(第33期/2021秋)
滿額折
作者:孫歌; 楊儒賓; 陳丁輝; 艾可-等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1/10/28 裝訂:平裝
民國◎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並獲2013-2017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2021年10月10日是中華民國建國110年的周年紀念。然而,「民國」的意義,在兩岸政治的歷史推移中卻愈顯模糊。在對岸促統反獨以及此岸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政治議程中,中華民國的「中華」雖是連結兩岸的歷史公約數,卻是政治毫不正確的幽魂,不僅屢遭對岸否定和無視,此岸更想要將之「正名」,乃至「除名」而後快。在「芒果乾」日益發散的當下,本刊此時推出「民國」專題並非為了紀念,而是為了思考「民國」的原理與價值。在歷史與現實之間,衡量「民國」、「中華」、「臺灣」、「中國」交錯曖昧的關係,直面「民國」帶給我們的迷惑、困惑與誘惑。本期透過論壇、展評和訪談來承接徵稿啟示的期待。孫歌、楊儒賓、陳丁輝與艾可的文章涵蓋了「民國」理念與歷史巨變的分析、南洋華人的民國感覺和想像,以及跨越海峽的年輕世代,在民歌的流轉中體會到的民國情懷等課題。
庫存:5
定價:350 元, 優惠價:9 315
置郵傳命:一位郵界耆老的回憶
滿額折
作者:潘安生-口述; 余燕玲-編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2/03/20 裝訂:平裝
置郵傳命 國之血脈臺灣碩果僅存的郵界耆老,首本口述史問世! 明代學者胡纘宗於《願學編》一書開宗明義指出:「今之驛傳,猶血脈然,宣上達下,不可一日緩者。」郵驛遂有「國之血脈」一說。在民國肇建後,中華郵政歷經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播遷來臺。戰時,雖烽火交迭,堅守不退;平時,隨時代更迭,業命更新,郵政始終與民同在,郵史與國史血脈同拍。口述者潘安生於抗戰中期進入郵政服務,見識過外籍郵務長的流風餘緒,身歷槍林彈雨的軍郵生涯,並參與光復後臺灣郵政的接收與重建,以及政府播遷後郵政的展業與興革,其不僅是歷史的講述者,更是近代中華郵政歷史的重要參與者與見證人。本書由郵政博物館文史研究專員余燕玲女士採訪、編著。她以二十五萬字訪談逐字稿為本,並參考數十本郵史郵學專書、數百筆參考資料,撰就十五萬餘言專文。全書共二十五篇以時間為軸講述的郵政、郵史及郵識主題,讀來氣勢磅礡;配以珍貴歷史圖片,娓娓開啟郵驛之路。循著口述者溫暖的敍述,與八歲失怙的潘安生走出溫柔水鄉,投筆從戎,三考及第,走進百餘年來萬千郵人胼手胝足齊心開創的郵政事業。從古代郵驛的源起到現代郵政的創立興革,窺探一以貫之的置郵使命;從「戰時不撤退」到組建軍郵隨軍挺進戰場,看郵人的堅持護守與職業光榮;從「動盪時代槃槃大才」看烽火戰亂下,郵政先輩如何創造歷史,書寫光榮。本書特色1. 國內碩果僅存的郵政耆老潘安生,首度自述與中華郵政緊密交織的生命史。2. 全書收錄上百幅珍貴歷史照片、郵票紀錄,普及清代郵政官局成立到中華郵政逾雙甲子的歷史沿革及中外郵史知識。3. 每篇文末附「潘爺爺講故事」、「郵識點點靈」,介紹郵政歷史掌故、郵史軼事、郵識小品,篇篇清新可喜,餘韻無窮。專文推薦「潘安生畢生從郵,服務期間長達四十三年餘,致力郵政革新,潛心創辦專業郵刊,鑽研郵學郵史不遺餘力,堪稱郵學活字典。民國八十六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首開先例以郵政人物為主題出版口述歷史叢書《劉承漢先生訪問紀錄》,二十五年後欣見《置郵傳命》一書傳承薪火,為郵政這條前仆後繼血脈相連的光榮之路作見證。」──吳宏謀/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
庫存 > 10
定價:500 元, 優惠價:9 450
我們,長期抗戰中:第一線護理人員的疫情觀察誌
滿額折
作者:29位為台灣防疫努力的護理師們-合著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2/06/01 裝訂:平裝
每一篇,都是真實故事刻劃疫情當下的日常與無常本書收錄29篇護理師在醫護現場的所見所聞,每篇故事背後所支撐著的,是在護理視角下透視出的病人生命故事、是一個家庭面對生死別離的悲歌、是一種對於護理的執著與信念、是在疫情下重拾原已殘破凋零的護理初衷、是醫護團隊在疫情中層層疊疊架構起來的信任及團結、也是社會大眾視角對於護理在疫情期間的偏見排擠或是憐惜關懷。「在這場全人類都參與的戰役中,我們蹣跚前行,疫情終結之時未到,我們還不能倒下……」•接連著經歷了公公重症、婆婆離世的創傷,她哭著告訴護理師:「病毒滅我全家……」•如果在疫情之前,我們會在整理完遺體後,請家屬來跟病人說幾句話、做最後的道別,但在疫情嚴峻的現今,我們連最基本的讓家屬道別都做不到!•我最害怕的不是病人,而是自己會不會感染而傳染到家人,因此我不只兩個月沒回家,甚至在一早發布疫情擴散時,就避免搭大眾交通工具回家。•一開始因為護理職業,找房子被質疑退租,被刁難,後來我找房子第一句話是問:「我是護理師,我可以租嗎?」•護理人員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在太陽底下協助採檢,身上流的汗水,臉上因戴N95 口罩後留下的壓痕,我想這種辛苦是沒人可以體會的。•大家看著對方,每個人的衣服都是濕的,還可以擰出水來,頭髮也像剛洗好一樣,臉上都是被N95 口罩緊壓的痕跡,但大家都不喊苦,因為有夥伴們共同努力。疫情時刻•感動推薦每個篇章都是抗疫前線的故事,每段文字都是感人肺腑的告白。這本書呈現出護理人員的堅毅信念,以及病患家屬的生命勇氣,刻劃著疫情當下的日常與無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林奇宏校長讀這本書,我彷彿又看到N95口罩下的深刻壓痕、兔寶寶裝裡的揮汗如雨;也像置身急診室與施打站等高壓環境,隨著29位護理師筆下的心情紀事而感動拭淚,更充滿心疼不捨。感謝護理師們守護醫療能量第一線的勇敢與付出,大家辛苦了。——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台灣手術全期護理學會理事長 明金蓮主任戰「疫」下無人能置身事外,面對嚴峻的疫情,護理人展現專業,舉凡機場、篩檢站、檢疫所、校園、港口、醫院,至現行的居家隔離個案照護,護理人無所不在。一種安定人心、守護健康的強大力量,是實踐護理信念最好的見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護理部 林淑娟主任
庫存 > 10
定價:320 元, 優惠價:9 288
「協商劇場」在北美館:藝術、科技與公眾參與的五場教學實驗
滿額折
作者:洪文玲--主編;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策劃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23/07/31 裝訂:平裝
白海豚、塑化劑、核廢料也能為自己「伸冤」? 協商劇場,是一種「結合藝術展演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教學法,以角色扮演、辯論等方式呈現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聚合來自各領域與意見相左的利害關係人,激盪出不同面向的思維與辯證;其可以廣泛地與各式各樣科技相關的社會議題相結合,和傳統教學方法相輔相成,成為一種探討與培育我們如何認識與面對科技爭議的新途徑,從中學習如何探索爭議的內涵及找到可接受的暫時安置方法,而一齣未完待續的劇場,能開啟我們共同政治願景的想像與可能性。本書收錄的五場「協商劇場」教學實驗歷程,是2020年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之展演成果。由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Taiw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ssociation)與五所大學師生們合作,將該展覽軸心拉回我們自身島嶼的經緯,針對離岸風電、核廢、助孕科技、塑化劑與減碳等社會議題開展課程,並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進行公眾展演。當人類角色與非人角色,以及其他參與者走進(捲入)盤據美術館地下展場的亮橘色漩渦狀長椅,就很難再有離場的機會,而此公眾設施在美術館「劇場」內,便成為「協商」的敘事舞台。可貴之處是,這個協商過程並非為了尋求特定答案,而是尋找如何解決的方式。 ●專文推薦面對這些處境,與其感到無能為力,我們用「協商劇場」結合藝術、戲劇、表演,還有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實驗性地探討接下來的進路。——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獨立策展人,與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共同擔任2020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協商劇場」不只是個空間或議事場,它是以美術館/視覺藝術為脈絡、攪動價值體系和社會結構的漩渦,在進入這個渦流系統之前與之後,……驚覺我們對世界知識的狹隘,反省和重新尋找我們在世界該有或可有的位置。——林平/台北市立美術館前館長暨東海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現任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 如果你在翻閱過程中,對於某些議題持著不同的立場與論點,或是覺得你更適合作為代表,那就令人放心了!協商劇場的「開放式結局」不會因為這本書而進入完結篇,真實中的各類爭議仍需要不斷的討論與修正。——林怡華/2020台北雙年展公眾計畫策展人 ●適用於各教學現場的「協商劇場」之前看過20
庫存:5
定價:380 元, 優惠價:9 342
  • 1
  • 2
  • 3
  • 4
  • 5
  • 6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
OSZAR »